新闻中心
首页
  >  新闻中心  >  新闻资讯

新闻资讯

爱憎分明,不忘初心
2014-12-08

田志宏,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,MBA导师,“农业经济管理”专业博士生导师,农业部WTO专家组成员。主讲我校MBA数据、模型与决策课程。

    2010年,荣获“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”、“经济管理学院优秀教学奖”,2007、2009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“魅力教师”,2006年被评为中国农业大学“杰出教师”,还多次获得了学校“十佳教师”、“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优秀教师”和“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”称号。





昨天,今天?

2003年9月,农大第二教学楼,本科《宏观经济学》课堂……

    “请刚才迟到的那个女同学回答这个问题……”

    “货币政策指的是……”

    “很好,下次不要迟到了,我知道今天还有许多同学已经提前回家过十一去了,就是这样不计成本(他指的是机会成本)……”

    藏在记忆深处的一段对话。那天由于发高烧本已请假的我,后带病去上课,被田老师“逮”到了。委屈吗?我一直被这样的老师激励着!严厉吗?十年后的今天,我依然记得“生产可能性边界”、“需求和供给曲线”、“边际报酬递减”、“恩格尔系数”、“滞涨”、“工资刚性”等一系列经济学概念和理论……奇迹吧?这个奇迹的缔造者不是我自己,正是这位“冷酷”的田志宏教授。

    2014年3月,农大主楼,MBA《数据模型与决策》课堂……

“请大家上课的时候不要往下面看,抬起头来,有什么还会比我的数模课好听吗?……”

    对着我们这群充满着“社会习气”的青壮年,老师的口吻依然如初。十年的时光可以改变很多事情,但有一点,先生心底对于“严谨治学”的坚持,从未改变。于是,越挫越勇的我义无反顾的成为了他的学生,而先生也仁慈的成为了我的导师。

急性子,慢性子?

《数模》课在讲到“样本与空间”问题时,田老师曾经问大家,“你们说我是个急性子还是个慢性子?”。当时同学们回答什么的都有,老师亦不置可否。其实,要回答这个问题,如果没有多次的抽样和足够多的样本,又怎么能无限接近真相呢?抛开科学的研究方法,就个人平时的感受而言,田老师既是个急性子,也是个慢性子。矛盾吗?在效率问题和数量方面,他总是希望能够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,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,认为浪费会产生负效应,典型的经济学思维,因此从这个角度讲他是个急性子;在质量和深度方面,他是个慢性子,在重大或关键性问题上,他肯花时间不断深入研究,深耕细作,在遇到特别复杂的公式的时候,他可以细心的给学生层层剖析,他的教案可以改了又改,做到极致,这又岂是一个急性子可以忍受的?

内向,外向?

曾经有同学问我,“田老师到底是一个内向还是外向的人?”这个问题一时问住我了。我开完笑说,等我回去建个模型计算一下再告诉他。如果你上过田老师的课,你会被课堂上他丰富的表情和略带乡音的气质深深打动,尤其是他举出的那些生动有趣和不惜自嘲的例子,让你一度认为他是一个十分外向的人。但我相信,这样的表现更多的是出于课堂需要,他希望能够充分调动大家的兴趣,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知识点。课堂之外,似乎他总是潜心科研和指导学生,到底会不会内向呢……

严厉,温柔?

“天才,百分之一是灵感,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。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,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。”

——爱迪生

爱迪生的话你同意吗?我同意。但试问,这个世界上有多少天才?我是一个普通的80后,跟其他80后一样,喊着“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”的口号茁壮成长。经历过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各种转变,一路走来的心得体会是,素质教育绝不能同“不努力”划等号,更不能同“玩世不恭”为伍。在知识转化成智慧的过程中,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艰辛。在学习上,田老师希望老师和学生都各尽本分,老师应当竭尽所能传授知识,而学生应当端正态度认真学习。不知道这个基本的要求算不算严厉呢?如果算,这个“严厉”就很高大上嘛!

先生的温柔是一定的。他心思细腻,善解人意。对于同学们的疑问,他总是悉心解答,多年来始终坚持每周固定时间给学生答疑。他秉持“现实中,地位固然有高有低,但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”理念,与每个“阶级”的人民都亲切友好。他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观,对于任何人与事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。远远看去,就是一道“高冷”的风景呀!

善良,邪恶?

“这项功课回去一定要做,否则我就诅咒你!”、“如果不好好上我的课,我会再爱你一次的,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吧?”、“知识分子就是有点小心眼,容易想不开!”……

这些都是谁说的呢?怎么听起来有点小邪恶?没错,这些“碎碎念”均出自田教授之口。但大家每次听到他讲这些话的时候,都会会心一笑。因为他每讲一次,我们真心觉得他不是又邪恶一次,而是在爱我们一次。真理往往是带刺的,这些充满内涵的邪恶谁会憎恨呢?

    提到善良,先生毫不含糊。MBA的课大都安排在周末,有时候,由于家里没人带孩子,个别同学会将孩子带到课堂上。小朋友怎么能安静地坐在椅子上,所以会在课堂上跑来跑去。同为孩子母亲,我着实替她们捏了一把汗。可田老师仍然云淡风轻地继续上着他的课,课后表示非常理解那位同学的难处,还与小朋友成为了忘年交。

完美,瑕疵?

田老师一定不是一个完美的人,他固执的“一塌糊涂”,自己认定的东西很难改变。但也正是这份固执,任凭岁月如何斑驳,我们依然能够从他身上找到传统教学中的“高标准,严要求”。

    完美之人世间难寻,但完美主义确实存在,先生应为之一。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,先生一直孜孜不倦地上下求索。他随时会根据教学需要修改完善教案,并收集国内外最新的案例补充自己的教学内容,有人曾赞美他的PPT像一幅杰出的艺术作品。他对细节的关注超乎我们的想象……

结束语

我不愿用各种头衔和荣誉去描述先生的优秀,虽有力,亦空洞。去听听他的课,感受他对知识的曼妙演绎;坐下来聊一聊,亲切如邻家大男孩;读一读他的文字,总能沉淀出一些人生真谛;大家无意谈起他时,表情“惊悚”后总会甜甜一笑。他的美好需要我们用心来体会。

    这就是我的导师,一位教会你如何思考的老师,一位时刻提醒你奋斗意义的老师,一位外表冷峻内心温暖的老师,一位很努力很认真的老师,一个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……你很难忘记的人!

    (2014级综合管理班  孙迪)